【地理位置】
潘家村,位于濮阳县城南23公里,距在庆祖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东临庆祖集,南与郎家寨相邻,西与曾小邱和前孙家接壤,北隔王庄与前武陵毗邻。
【村名来历】
据潘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潘氏始祖潘仲宽自山西沂州府泗水县迁于澶南北小邱。五世祖潘步云人善财广,扶弱济贫,曾受崇祯帝御赐牌匾“历久善人”。自此潘氏德传乡里,村名遂改大潘家,后称潘家至今。
【民族人口】
全村皆为汉族,有潘、李、王、赵等四姓,潘姓为望族。全村660户2813人,耕地3734亩。
【历史沿革】
建国后归濮阳四区,后改为濮阳县十一区管辖,1958年归庆祖人民公社,1985年取消公社改为乡建制,归庆祖乡管辖,1986年撤乡建镇,归庆祖镇管辖。
【经济发展】
潘家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解放前生产技术落后。水利条件差,粮食产量低,勉强能维持温饱。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小麦玉米连续十年获得丰收,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棉花、大豆、花生以及蔬菜等经济作物也迅速发展起来,新建养猪场7个,养鸡场9个,蔬菜大棚13个,投资1000万元的养兔场带领全村群众入股投资脱贫致富。新盖楼房207栋。20%的家庭买了小汽车。村里成立建筑队6个,组织外出务工人员300多人,每年村里总的年收入可增加5000万元。
【教育文化卫生】
潘家村一向就重视文化教育,明清时代就出现过私塾学堂,私塾先生、文化人士从未间断过,建国后首批学校建设的时候潘家村就抓住机遇建起了大潘家中心小学。最近又投入40万元新建教室18间,在校教职工现有12人。操场图书室一应俱全,环境优美清洁卫生。每年向镇中学和濮阳县一中和濮阳县三中输送40多名优秀学生。还建设现代化幼儿园两处。2013年投资20万元建了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又建了10个垃圾池,组织环卫工人16名,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合参合率95%。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娱乐还修建了中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安装了健身器材等。形成了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
【古今名人】
潘仲宽(1552-1636),明万历时举人。出生于山西洪洞县,24岁携全家老少11口人一路艰难跋涉,历时月余来到当时的澶南北小邱村定居,来了之后带领家人披荆斩棘除去杂草,开荒种田,历尽艰辛创建家园,繁衍子嗣,给后来潘家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梓昭(1646-1686),身材魁梧,臂力过人。17岁时武艺就闻名梓里,他爱打抱不平,扶弱治强。后来参加开州人袁时中的小袁营起义。义军所到之处诛贪官惩恶吏,开仓放粮济贫救苦,深民众拥护。军队很快发展到20万人,李梓昭为袁时中副将转战黄河两岸及鲁豫皖地区,后与李闯王部张献忠一支部队合并,在战斗中因有争执遭到张献忠的猜忌被屈杀,享年40岁。
潘步云(1756-1836),明崇祯时期的贡生。系潘仲宽第五世孙,通医术善经商,是濮阳南部有名的财主,很讲究信义,一生乐善好施,和睦乡邻,德高望族。他时常关心群众疾苦,扶危济贫深受民众爱戴,崇祯帝御赐“力久善人”金匾一副。
潘连台(1917—1998),中共党员,1948年8月在濮阳县十区政府工作,曾任海通公社党委委员。
刘文俊,1923年生,曾任濮阳县林业局局长。
李改柱(1926-1993),曾任濮阳县交通局局长、书记。
潘顺涛(1928- ),中共党员。1945年6月考入冀鲁豫抗日第五中学。1946年底至1947年初先后被调到四专署俘虏收容所和长垣县工作。1947年5月5日被分配到卫南县二区联合会工作,任工作员。同年8月任二区中组组长(也叫小区)。1949年2月被任命为区委宣传委员,随五兵团渡江到赣东北,被分配到彭泽县相梓桥,任区委宣传委员。9月份又奉命随二野五兵团进军大西南,在上饶集中期间,被调到县委组织部任干事,到贵州省麻江县后,任麻江县委组织部干事并兼管县委机关秘书工作。1950年5月调到都匀地委组织部任干事。1952年6月调任地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52年10月至1956年6月任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同年受错误处理后至1973年底先后任贵州省独山种牛场场长、独山县人民委员会经济作物科科长、县供销社土产公司副经理等职。1974年平反后调回都匀.先后任黔南州水电局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劳动人事局党组书记。
李彦波(1934- ),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濮阳师范,先后在濮阳县六区于屯、马羡、子岸、胡村、大召等小学任教,历任教师、副校长、校长。1961年调安阳市任健康路小学副校长;1962年调安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作;1972年调河南省教育厅中教处工作。1974年调回安阳,先后任红旗钢铁厂工人大学校长、车间支部书记,安阳内衣厂二车间支部书记、三车间总支书记、服务公司经理,安阳市围巾厂总支书记,安阳内衣厂副厂长等职。
潘俊波,1941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庆祖镇纪检书记,濮阳县第五、六、七次党代会代表。
潘海顺,1942年生,曾任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李文修,1945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70年武汉机械学院毕业后,到陕西省汉中拾号信箱工作,任机动科技员。1975年调濮阳县化肥厂工作,历任设备组组长、生产科科长、机动科科长、技术科科长、副厂长。1984年调濮阳市石油化学工业局任技术科科长,后任濮阳市石油化学工业局副局长、党委委员,濮阳市化工学会理事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在1989年获濮阳市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参加研制的“气炉法半补强碳黑”获市技术进步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参加研制的“天然气二次制冷新工艺”获市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参加研制和实施的“年产3万吨甲醇装置”,获濮阳市1992年技术进步工程一等奖和1993年市优秀新产品奖。
李文治,1952年生,曾任濮阳县公安局副局长。
潘美兰,1963年生,中共党员,先后任八公桥副镇长、副书记,濮阳县档案局副局长,县广电局副局长兼电视台台长,县广电局局长,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
潘耀生,1969年生,濮阳县编办主任。
【村中故事】
他为女儿买条路
潘步云之女嫁到朱小邱村,每次其女走娘家都闷闷不乐,因为从朱小邱到潘家没有直路可走,不是向东就是向西绕,本来5里的路程要绕十几里才能到,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这有何难,小菜一碟。”随后就叫下人从潘家到朱小邱村划了一条直线。占用了谁家的田地就高价赔偿,因潘善人德高望重村民也都满意。接着大家就一起动手修起路来,没多长时间,一条笔直的路就修好了。一直到80年代这条路还在使用。
中兴兔业有限公司
濮阳县中兴兔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占地25亩,总资产1018万元,在董事长潘保仲的带领下,3名党员积极参与,安排农村劳动力70人 ,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集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兔业生产基地。公司主要产獭兔,兔皮、兔肉、目前存栏2万只,年出栏商品兔6万只。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被确定为濮阳市农业生产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坚持走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1000多个养殖户,使每家每年可增收8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 庄
【地理位置】
王庄村,位于濮阳县城南23公里,距庆祖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东邻庆祖集,南靠潘家村,西临孙家村、曾小邱村,北临前武陵村。
【村名来历】
据传,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王氏兄弟二人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澶南北小邱(现在的潘家)定居。崇祯十三年,其弟迁至村北杨庄村,后来杨氏绝后,清朝乾隆年间杨庄更名为王庄沿用至今。
【民族人口】
王庄村2个村民小组110户400人,皆为汉族全部姓王。现有耕地面积395亩。
【历史沿革】
1946年划归濮阳县第四区管辖。1948年又划归第十一区,1955年成立乡政府,1958年成立庆祖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庆祖乡,1986年撤乡建镇。属于庆祖镇潘家行政村管辖自然村。
【经济发展】
王庄村村小人多,经济发展始终在其他村的前列。农业设施齐全,水利条件优越,连续15年获得农业丰收。其中小麦,玉米产量均在500公斤以上,大豆、棉花、花生及蔬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逐年增加。新建温室大棚2座,养猪厂1处,养鸡厂3处,组建建筑专业队1个,建筑技术在全镇有名,带动村里一半劳动力就业。近几年通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街道胡同硬化率达到90%,全村通上了自来水,增加二层楼房20余栋,占全村房屋的30%,现在每个家庭家电齐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美丽富裕恬静易居的新型农村。
【教育文化卫生】
王庄村一向重视文化教育。建国后一批知识青年走出家门参加工作,部分知识青年运用知识科学种地,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考取20多名大学生。近几年村里修建了卫生室,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村里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定期对村里卫生进行清扫。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里面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还建了图书室。
【古今名人】
王之祯(1616—1703),康熙时期秀才,家里殷富,后来晋升贡生。因上升无路,经故友推荐应聘到滑州上官村沙店、牛屯一带教私塾。他学识渊博,为人正派,求学者达数千人,给滑州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王允朝,(1948— ),1966年中学毕业入伍,中共党员,由于在部队刻苦训练,品学兼优晋升团级,退伍后调到河南省一四工程局任总经理。
王增国,(1949— ),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部队因其思想进步,工作踏实,晋升为丹东空军雷达团二营五连指导员,转业后任濮阳县绿化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