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前武陵村,位于濮阳县城南22公里,距庆祖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东有濮长路(濮阳至长垣),南与王庄、潘家接壤,西接孙家村,北临后武陵。
【村名来历】
唐朝一名将军名吴侃,因战功显著被封为武陵君(侯),死后葬于故里,墓名武陵墓。因黄河水泛滥村庄和良田被淹,周围部分村民移居武陵墓南,取村名前武陵村。村名来历还有一说,《濮阳县地名资料图册》说,据明《嘉靖开州志》记载,唐朝吴侃更名武陵,濮阳人,升进士……死后葬于此地。因受水灾,周围部分村村民移居武陵墓南,故名。
【民族人口】
前武陵村村民皆为汉族,自从郭、孙两姓洪武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迁来之后,又有张、范、宋、王、刘等姓来此定居,其中郭姓人口居多,约占全村人口55%。全村7 村民小组378户1470人,耕地 2200亩。
【历史沿革】
1945年前后,曾归平原省濮阳专署管辖。1946年归濮阳县4区管辖。1948年归濮阳县11区管辖。1955年成立乡政府,归庆祖乡政府管辖。1958年归庆祖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撤乡建镇,现归庆祖镇管辖。解放前,有前、中、后3个武陵,后来因人多村大彼此连在一起,中武陵、前武陵两村合并统称为前武陵。
【经济发展】
前武陵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解放前由于水利条件差,农耕技术落后,村民勉强停留在温饱的状态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党员群众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小麦、玉米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棉花、花生、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也逐年提高。投资100万元的养猪厂2家,投资20万元的养鸡厂4家,村里组建建筑队2个,在县城镇上的商户30多家,卖大锅粽子专业户40多家,街道胡同全部硬化,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新盖楼房30余栋。村里三分之一的家庭买了小汽车。
【教育文化卫生】
解放前前武陵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只能去别村上私塾。五六十年代,村里成立了小学,最近村里建设了标准化幼儿园一所,3-7岁幼儿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自恢复高考以来,前武陵村考取本科大学生20多名。在两委干部的领导下,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卫生室,现在一般疾病不用出村。为了改善村里卫生环境,村里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村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为了丰富村民生活,村里修建了中老年活动中心,建了图书阅览室,安装了健身器材。形成了集文化,健身为一体的活动中心。
【特产】
前武陵大锅粽子
前武陵的大锅粽子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是选用精糯米(以前是黄小米)配以优质红枣熬制而成,熬制过程中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小火慢熬,一锅能装100-200斤,由于特殊的保温技术,叫卖一天始终热气腾腾。现卖现切,上尖下方的综块香甜可口,粘而不腻,老少皆宜。农闲时全村出动几十辆车叫卖于临近乡镇。
【古今人物】
吴侃(?-公元767年),唐朝澶州人,举进士,性情豁达,重义气,熟谙武略,尤善骑射。安史之乱时,应募汴州尉张巡部下。因其智勇,被提拔为将。在攻打巨野叛将李廷望时,他为先锋,斩将20余名,首立战功。嗣后随张巡转战东南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御封为武陵大将军。死后葬于澶州南40公里处,即现在的武陵墓。
郭文斌(1920-2004),1944年入党,参加过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当过昆吾县小区委员。后在庆祖所辖小乡当过乡长。1962年支农回到村里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群众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以及发展副业,创办机窑厂,规划庄基街道,为前武陵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范志杰,1920年生,又名范文金,1938年参加抗日救国会,组织发动群众,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6年在党组织的“工训队”学习,带领担架队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到长垣县工商局工作。解放后,先后在延津县税务局、修武县税务局工作,曾担任税政股股长、副局长等职。1957年曾被评为河南省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张梦然,1946年毕业于新乡师专,又进修于平原省干部学校培训班,曾任长垣赵堤、丁栾等乡镇的乡长、书记。后任封丘县委副书记、长垣县第一书记。
胡清波,1945年生,曾任濮阳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
【村中故事】
柳宗元曾为吴侃父亲的文集作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一位散文大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和韩愈并称“韩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著名的《江雪》,作者正是柳宗元千古名诗。
柳宗元曾写有一篇序文,《题濮阳吴君文集序》。全文如下:
博陵崔成务,尝为信州从事,为予言:邑有闻人濮阳吴君,弱龄长鬛而广额,好学而善文。居乡党,未尝不以信义交于物 ;教子弟,未尝不以忠孝端其本。以是卿相贤士,率与亢礼。予尝闻而志乎心。会其子侃更名武陵,升进士,得罪来永州。因奉其先人文集十卷,再拜请予以文冠其首,予得遍观焉。其为辞赋,有戒苟冒陵僭之志 ;其为诗歌,有交王公大人之义 ;其为诔志吊祭,有孝恭慈仁之诚。而多举六经圣火之大旨,发言成章,有可观者。
古之司徒,必求秀士,由乡而升之天官;古之太史,必采民风,陈诗以献于法官,然后材不遗而志可见。近世之后位者,或未能尽用古道,故吴君之行不昭,而其辞不荐,虽一命于王,而终伏其志。呜呼,其可惜哉 !
武陵又论次志传三卷继于末,其官氏及他才行甚具云。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一位名为武陵的朋友,为其父亲吴君编辑文集,请柳宗元作序。柳宗元恰恰对武陵的父亲敬佩已久,就欣然作了这篇序文。
那么,吴君是谁,为什么又称为“濮阳吴君”?嘉靖《开州志·人物志》载:“吴武陵,濮阳人,本名侃,后改武陵。尝荐杜牧于崔郾,拔牧异等,人服知人。”嘉靖《开州志·选举志》载:“吴侃,更名武陵,濮阳人,升进士,得罪永州。偿以其先人文集十卷请柳宗元文。”《开州志》的记载,和柳宗元的这篇序文内容十分契合,“题濮阳吴君”因此也不难理解了。
这个“濮阳吴君”,也就是吴武陵的父亲,他是干啥的呢?据考证。濮阳吴君,即吴武陵之父吴勔,唐朝诗文家。《明一统志》载:吴勔字弱龄,原籍濮阳,后移居信州(江西上饶)贵溪,生卒年不祥,曾在贵溪南五面峰读书,学者称之为“潜谷先生”。唐宪宗时,以布衣召拜水曹郎。四十岁致仕。卒后,其子吴武陵奉其文集十卷请柳宗元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