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什八郎村村情概况

 

单什八郎村

【地则位置】

单什八郎村位于濮阳县城东约18 公里,柳屯镇政府驻地西南l .5 公里处。东与柳屯村接壤,南依金堤、隔金堤河与本县鲁河镇季什八郎村相望, 西邻杨什八郎村,北与本镇韩村、高村毗邻,

【村名来历】

据载,清同治年间,因黄河决口,单氏和安氏从金堤南迁至金堤北定居成村,因属单什八郎庄所辖,故名单什八郎村。

【民族人口】

单什八郎村委会辖单什八郎、安什八郎两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162户,699人。其中安姓344人,单姓264人,杨姓约61 人,王姓30 人,与本镇杨什八郎杨氏同族,为党项后裔。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归柳屯管辖,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单什八郎曾与高村、韩村合为一个生产大队,后于1970 年与高村、韩村大队分离出来。单什八郎单独成立村民委员会至今。

【经济发展】

单什八郎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周边村相比,集体经济比较薄弱。1975年春天,为了方便群众金堤以北农田灌溉,安孟竹支书带领群众修建了金堤河提灌站,改变了堤北600亩农田的靠天吃饭的耕种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委会从中原油田争取到一台300型大机器。用于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目前全村主街道均己硬化,互联网、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5%,现有机井,基本实现井井通电。全村共有耕地799 亩,均以农业生产为主,保持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季轮作,逐年进行土地流转,解放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外出务工蔚然成风,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教育文化卫生】

上世纪70年代,单什八郎村与高村、韩村分离成立为独立行政村后,成立了单什八郎村小学,当时共有教室三间,一至五年级。其中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均为复合班级,只有五年级为独立教室。1986年,在当时村委会的努力下,自筹资金将学校翻盖一新,新建教室十间,五个教室,一至五年级均为独立教室,极大的该善了教学条件。2002年,由于生源少,缺教师合并于高韩村小学。

自建校以来,单什八郎小学,共培育小学毕业生360多人,其中通过高考考入大学的学生多达30人。

村内卫生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存在,虽然医疗条件有待提高,但我村村民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20185月,我村又争取到上级资金,进行了单什八郎村村卫生室建设,新建卫生室三间五室,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截止2017年年底,我村村民新农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为村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古今人物】

单运高   出生于民国时期,去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单运高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拳。单运高擅长使用的兵器是铁鞭和梢子棍,梢子棍是武术软器械之一。古时称连挺、连筵、铁链夹棒、铁连枷、盘龙棍等。因其形状与农家打麦脱粒用的连枷相似,故俗称连枷棍。又因是由梢子和棍身连成,所以又称梢子棍。据村中老人传说,曾有河北大名武师听闻单云高使用梢子棍特别有名,前来向他请教。单运高二话不说,提起捎子棍就舞了起来,练罢收手以后,对方武师就甘拜下风,并要拜他为师,单运高坚辞不受,但传授武艺,此后,二人成为挚友,彼此来往不绝,这段故事一时在坊间传为佳话。为发扬武术,单运高不顾家人反对,在家中开设场地,广收弟子,而且分文不收。前后有50多人拜他为师,现在周边练武术的多是单运高弟子的传人。

单玉仙1923---1998),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单玉仙由于国民党抓壮丁而被迫参加了国民党的部队。1945年年底,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战役中被俘,从此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玉仙先后参加了刘邓大军渡黄河战役,挺进大别山一系列战役。1950年底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后,回国后继续在部队服役,由于作战勇敢,获得部队表彰,职务从士兵一直升任至连长。

王留伏1945--2010),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在村中小学任教,1966年起担任单什八郎村小学校长,2005年退休在家,2010年因病去世。

王留伏小时候因为淘气,上屋檐去掏麻雀时,误拉响了一枚抗日战争时期藏于屋檐下的手榴弹而被炸伤,经过紧急抢救,性名虽被保住,但双手被炸掉八个手指,仅留下无名指和小指两根手指,但并没有影响王留伏上学。倔强的性格,让他用仅剩下的两根手指学会了写字,绘画。“王老师字写得好,画画的好看。”这不仅是附近村民对王留伏老师的夸奖,也是教育行业中同行对他的钦佩。

王留伏自十六岁开始教书,到退休为止任教近40年,作为校长三十多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现在他的学生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才刚二十。

安孟竹1930---2008),上世纪60年代初,任高、韩、单什八郎、安什八郎四村联合大队青年支书。1972年起,任单什八郎村党支部书记。1975年春天,为了方便群众金堤以北农田灌溉,安孟竹支书带领群众修建了金堤河提灌站,改变了堤北600亩农田的靠天吃饭的耕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19865月,经过努力,带领村民将单什八郎村小学和单什八郎村大队院翻盖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村小学生学习的环境。19877月,带领干部群众将村中主要道路硬化完毕,虽然是砖铺路,但这却改变了以前村中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难行的局面。

    安孟竹自上世纪60年代初出任青年支书,到1990年村支书退休,共担任村支书近30年。在这三十年,是中国历史变革最大的时期,也是中国农村变化最大的三十年。

单永志  单什八郎村人,出生于1970年,19789----1983年,就读于单什八郎村小学,19839-----19887月,就读于濮阳县柳屯镇一中,19889----19917月就读于濮阳县三中。19919----1993年就读于濮阳教育学院中文系。19939----20017月任教于柳屯镇二中教师。20019----20047月,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读教学论专业研究生。20046月研究生毕业后,被河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现任河南省师范大学人民武装部国防教育教研室办公室主任。副教授职称。

 

邱九凤 单永志之妻。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职称。

【村中故事】

              单什八郎村互助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村村民王新发发动三十多名热心肠的村民,组建了单什八郎村互助会,互助会的宗旨是为了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照顾村中孤寡老人,帮助因家庭条件而失学的儿童。例如1975年,村民杨世宗父亲去世,但家中一贫如洗,连棺材也买不起。为了让老人顺利下葬,会长王新发带头捐款并组织人手,帮助杨世宗将老人顺利埋葬如土为安。1980年,村民安孟景大儿子结婚,好容易说好了一门亲事,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凑完彩礼以后,家里实在拿不出前给孩子结婚。无奈之下,安孟景找到互助会。在互助会的帮助下,安孟景大儿子得以顺利结婚。现在安孟景已经60多岁了,每当提及此事,还念念不忘互助会的恩德,并教育子女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出手拉上一把。别人帮助咱家,咱家也不能忘恩,也得帮助别人。

单什八郎村互助会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了,在这期间,帮助了许多陷入困境中的村民,被帮助的村民又感恩回报,继续帮助别人。现如今,互帮互助在该村已经成为优良的传统。


copyright © 2018-2025 濮阳市(濮阳县)信息化监督系统 主办单位:濮阳市纪委 豫ICP备1202355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