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村乡曹闵城村情村貌
【地理位置】曹闵城村位于濮阳县渠村乡西南5.6公里,地处黄河南滩,村东临刘闵城村,西临大闵城村,南临长垣县武邱乡马寨村,北面有天然文岩渠蜿蜒流过,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村东南。全村拥有耕地1248亩,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为主。
【村名来历】曹闵城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孔子72贤中的闵子骞、公西华的故乡。春秋后期,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死后葬于此,民众慕其贤名聚落为村,取名闵城亦称损城,后繁衍生息越聚越大遂名大闵城,原辖张闵城、鲍闵城、刘闵城、曹闵城4个自然村,2012年,刘闵城、曹闵城分出。
【民族人口】曹闵城户主基本为曹、单、刘、何、李五姓。现有人口875人,222户,8个村民小组,全村居住人口全部为汉族。
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48亩。2021年户籍人口237户898人,党员36人,低保54户58人,五保户5户5人,残疾人24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84人,2020年底已全部脱贫。
【历史沿革】曹闵城村原属大闵城村,自春秋晚期建村,早期隶属情况已不可考,据村老人回忆,1941前隶属东明县,1941年,中共冀鲁豫地委在濮阳、滑县、东明、长垣四县交界地区开辟滨河县,创建抗日根据地,大闵城村隶属滨河县,1945年,滨河县撤销,复隶于东明县管辖,1964年,划归濮阳县管辖至今。
【历史名人】曹闵城村东矗立着一座名为二贤祠的庙宇,供奉着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和公西华。相传,二贤祠是唐明皇下诏修建的,为了纪念出生在这里的德行突出的闵子骞和尊师楷模公西华。每年农历的4月20日和10月20日,二贤祠都会举办庙会,让后人传承他们的贤孝礼德,弘扬中华孝道文化。
二十四孝中的芦花顺母和传统戏曲《鞭打芦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经济发展】受黄河洪涝灾害影响,曹闵城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相对滞后。自改革开放之后,群众的增收渠道逐渐拓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同步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全村现有2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土地流转种植桃园150亩,小弓棚韭菜种植100余亩,另有养猪、鸡、鹅,香油等个体经济带动了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6年修建文化体育广场一座,道路3000米,村内种植棕榈树、竹子、海棠等观赏树绿化美化,文化活动室、卫生室齐全,村民安居乐业,顺利摘掉贫困村的帽子。17年3月被渠村乡政府表彰为“精准扶贫先进村”、“产业产业化发展先进村”、“信访稳定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