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村乡张李屯村村情村貌
【地理位置】:张李屯位于濮阳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约40公里。距离濮阳县渠村乡政府驻地西南方向约4公里。村南至黄河大堤,西至南李庄,北至南湖,东至王辛庄。西4公里为滑县的桑村,南四公里为长垣县的孙庄。属濮阳、滑县和长垣县的三县交界区。全村拥有耕地1200亩。农业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为主。
村名来历:张李屯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据传,明洪武年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以好姓氏取名李家屯。后有张氏人家在该村南定居,取名张家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增多,两个自然村合并形成一村。1941年,经张、李两家族一致协调,将村名改为张李屯,并对村庄进行大致规划,逐渐形成李姓要居村东,张姓人居村西的大致格局。
【民族人口】:张李屯自张姓、李姓始迁至今,户主基本为张、李两姓。共有38户姓何、刘、吴、王、孟、游、崔的外姓人家。2021年户籍人口299户1073人,5个村民小组,全村居住人口全部为汉族,低保50户63人,五保户7人,残疾43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62人,2020年底已全部脱贫。
【历史沿革】:张李屯自洪武初始建村,民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分区管理,张李屯隶属王新庄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初级社时建立渠村乡,张李屯归渠村乡所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为张李屯大队,先后与四闵成、王新庄一个大队,1965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后期与王新庄分开,1984年复改乡时,将张李屯大队更名为张李屯村委会至今。
【经济发展】:张李屯村上世纪60年代,水利条件极差,大部分土地为盐碱背河洼地,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不足百斤,群众混饭难以维持。70年代后,大搞农田水利水利建设,引进黄河水灌溉。背河洼地变沃土,种植结构也随之改变,水稻成了要的农作物。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农民的增收渠道也逐渐拓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同步发展。稻田阳蟹,养泥鳅,洼地种植莲藕等渐成规模。外出务工人员也逐渐增多,带动了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经济收入增加,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濮阳市背河洼治理时,被评为全市模范先进村。
教育文化卫生:据传,自迁徙之日起,张氏人边建有自己的私塾学堂。公供张氏后人习书。李氏族人迁入本村后,经张李两家族人协商,共同建立张李屯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张李屯学堂更名为张李屯小学。80年代,张李屯小学曾搬迁到三村交汇处,成为周边南湖、李庄、王新庄的教育中心,周边的孩子都到该小学读书学习。90年代,张李屯小学重新近址到村内。
70年代前后张李屯村仅有一家村医,主要设立在李姓人居住的东村。随着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和村人口的增多,张姓人开始外出沉闷医术,并成立了第二家卫生所。承担着全村人的医疗保健和新农合服务工作。
【历史人物】:张李屯属于革命老区。村民有着很深的英雄情节。部分历史人物皆和军人由缘。
张德茂(生死年代不详),清朝京官。曾自己出钱修建子路墓祠。使子路墓祠最终成为濮阳的历史文化见证。
张金邦(不详)曾跟随赵紫阳转战东明一代,地下党员,曾任东明县委书记。
李书献(不详),八路军海通十三区战士。后任贵州县委书记。
刘自喜(不详)八路军侦查兵,情报员。为解放濮阳做出过突出贡献。
张记东生于1963年10月。目前任青海省军区正师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