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布

整治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

整治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

 

自今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濮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县上下围绕重点,把握关键,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安排部署到位,组织保障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研究出台了《濮阳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快速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高规格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完善整治制度,构建县乡村保洁三级联动机制,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政府投入到位,基础设施完善。我县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垃圾、污水、户厕、奖补”四项投入,夯实集中整治根基。垃圾处置长效化,投入6000万元,投放垃圾收集桶5万个,新建垃圾转运站20座,购置转运站对接车20台、挂桶垃圾车114台,聘请两家保洁公司,划分区域界限,开展日常保洁,提升了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收运体系效率,形成了良性竞争、良性互动的竞争场景,实现农村垃圾治理长效化,村庄干净整洁常态化。奖补落实时效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投入专项奖补资金1050万元,对月排名先进的乡镇进行及时奖补,为提升整治水平提供资金保障自集中行动开展以来,县共治理坑塘4425个;清理垃圾堆23103处;整治乱搭乱建6289处;治理残垣断壁6993处;整治空心院4734个;完成村庄植树46.6万株。“游园、花园、菜园、果园”处处可见,“边角经济”、“庭院经济”深受追捧。截止目前全县953个行政村中有200个行政村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251个行政村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209个行政村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293个行政村实现了“净起来”。                    三、群众参与到位,舆论氛围浓厚。按照“齐抓共管点带面,党群同心全覆盖”的工作思路,村支部书记聚焦主责主业,“两委”干部靠前指挥,突出工作重点难点,深化党组织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新闻媒体“说”整治。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组织专门力量,开辟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卫生防疫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要求让村里喇叭响起来,街上标语挂起来,乡村干部讲起来,广大群众干起来,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全社会营造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干”起来村“两委”干部、党员及在外工作人员率先垂范,对自家废弃、闲散宅基地进行“一宅变四园”整治,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定期开展卫生评比观摩活动。对评选出的“最美胡同”、“最美卫生户”、“美丽庭院”等给予物质奖励,对卫生较差的群众实行结对帮扶。通过示范带动、评比奖励,群众从“看戏”的观众转变为“唱戏”的主角,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修建下水道、广场游园等,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个好主意”的浓厚氛围就地取材“留”乡愁,各乡镇遵循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原则,利用农户捐献的砖头闲置或废弃的陶罐、轮胎、旧石材,通过艺术化设计,打造富有创意的微景观,节约资金,美化环境积极募捐“拓”渠道。鲁河镇五星乡发动乡贤捐款,用于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充分发挥村内乡土人士示范带头作用,同时,积极动员公益岗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参与建设。

四、工作措施到位,整治扎实有效。一是台账推进,责任到人。各乡(镇、办)以周为单位,建立整治台账,绘制区划图,成立专业队,明确网格长、路长、胡同长,建立村干部包街、党员、村民小组包胡同、包户机制,对坑塘等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整治。二是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各乡(镇、办)结合自身实际,选取村干部能力强、群众参与度高的村庄进行了高标准打造,形成了各自观摩闭环路线,让其他村庄学有榜样、超有目标。三是严格督导,观摩评比。抽调县委县政府督查局、住建、交通、公路、环保督查局等职能部门30余人组成10个专项督导组,对各乡镇实行一周一督导一排名。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并下发督办函,责令3日内整改完毕,目前,已下发督办函400余期,交办问题13000余条。每周五,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队,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人员对22个乡(镇、办)开展“大比武”活动。每个乡镇办随机抽取村庄,按照净起来的标准进行全方位评比,依据发现问题的数量及大小进行排名,“大比武”评比结果进行全县通报。对前三名的乡镇各奖励10万元,排名后两位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在周例会上做表态发言。目前已下发通报38期,兑现奖补资金800多万元。通过观摩评比,全县比、学、赶、超氛围日渐浓厚。

五、社会支持到位,乡土情结浓郁。我县以乡情为纽带,把“乡贤+”模式融入环境整治中,全力做好“整”和“治”两篇文章。截止目前,濮阳县累计收到捐款捐物折合980万元,为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现“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也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破解资金难题探索了路径,树立了榜样,注入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