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温庄村村情简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很古老的村庄--温庄。

    温庄村原来濒城临河,土肥水美,地灵人杰。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如今她位于濮阳县铁邱路与富民路之间,东临龙溪地,西接富民小区,三面环路,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提起温庄村的来历,据说与人文始祖伏義有密切关联。伏義,姓风,又名宓牺,包牺,牺皇等。《诗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就是说在雷泽出现了巨人的脚印,华胥姑娘看到后好奇的踩了一下,于是怀孕而生了付義。

    那么,雷泽在哪里呢?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许顺湛说:“雷泽即龙泽,在今濮阳县西水坡,它是中国古文化最密集的地区”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M45号墓位于雷泽西岸,墓葬平面图南圆北方,距今6460左右。这与付義氏“负方州,抱圆天,体泰己,统乾天”之“天圆地方”盖天说惊人的一致。而且其历史断代距今6474年,纪年也非常的相近。因此,考古专家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维华说:“M45号墓的主人断为伏義是可以信服的”。

     这就是说,早在6500年以前,在濮阳县西水坡这个叫“雷泽”的广大水域,生长在这里的伏義率领众多的族人沿雷泽定居,围垦狩猎,休养生息。在雷泽的东南岸边有个伏義保存火种的地方叫“火厢头”,即新习乡火厢头村。而居住在雷泽东北岸边的族人因离“火厢头”很近,日常取火用火非常方便,于是给自己的住地起了个温馨的名字——温庄,即享受神火温暖的村庄。以此来感谢取火人——伏義的大恩大德和神火赐予的温暖。

    另据江西藉刘氏族谱记载,元、明两朝时,温庄村有温姓居民。不知什么原因,在什么时候,温姓居民迁移它方了。温庄村是否因温姓人而得名尚待考证。

    目前,温庄村占地约300亩,一条主街蜿蜒曲折,状如游蛇;二十多条小巷狭窄崎岖,似进幽谷。400多户民居犬牙交错,参差不齐,杂乱无章。到处污水横流,泥泞不堪,举步难行。这就是温庄村的现状和尊容。

    全村现有居民1900多人,除个别回族外,其余都是汉族。居民以“刘、郭、郝、谢”为四大姓,四姓人约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

    温庄村原来是典型的农业村,原有耕地1000多亩,农业是全村的经济命脉,是村民的生活支柱。在城市建设的洪流中,原有的土地逐渐变为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了。本村也被政府纳入了城中村改造行列,很快,一个个居民小院将被一栋栋崭新的高楼所取代。

    温庄学校之设由来已久,明洪武年间定居于温庄村的开州知州刘明远的后人中,设塾课徒者延绵数百年世世不断。

    解放后,历届村干部都很重视文化教育,1947年解放不久就开设了村民识字班,翌年即改建为温庄小学。最初小学只有两间教室,十数名学生。后扩建为五间教室,三五名教师,几十名学生,附近杜庄,魏庄、荣湾三村的学生都来就读。现在的温庄小学已发展为占地六亩,教学楼一栋,教职工26名,近千名学生的规模化小学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村已有大专以上毕业生40多名和10多名研究生了。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势不可挡。在改革开放构建中国梦的大潮中,温庄村将乘城中村改造的东风,如凤凰涅槃那样——浴火新生,蒸蒸日上。

    2016年,我村拆迁改造工作启动以来,濮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制方案,绘蓝图,跑资金,定队伍,为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关镇驻村同志呕心沥血,任劳任怨,耐心细致,化解矛盾,推心置腹,平息争论,推动了改造工作顺利展开。

    如今,村民充分认识到改造工作不但是利己、利村的大好事,而且是惠泽子孙,福荫后人的千秋大计。因此,大家主动配合,大力支持,在短短十几天内,338户村民95%以上签订了拆迁改造协议,高高兴兴主动腾空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宅迁住它处,为拆迁改造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面貌崭新的温庄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请相信,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让我们增强信心,坚定决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为迎接新温庄的早日到来而共同努力吧!

 

 


copyright © 2018-2024 濮阳市(濮阳县)信息化监督系统 主办单位:濮阳市纪委 豫ICP备1202355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