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屯村情概况

柳屯

【地理位置】

  柳屯村位于濮阳县城正东25公里处,是柳屯镇政府所在地,东与户部寨张果村接壤,南依美丽宁静的金堤河和延绵盘旋的金堤西邻高村北望交通繁忙的黄河大道。濮范路从村中贯穿。柳屯村下辖南街、北街、西街、东街、谷家村、白家拐、朱家海、马道街八个街道,俗称“八道街”。

【村名来历】

  春秋前称柳下,当时鲁国大夫展禽曾食邑柳下,后人因之称其为柳下惠。三国曹魏时为屯兵大点,始称柳下屯。建国后仍称柳下屯,1958年始删“下”字,建柳屯人民公社。柳屯之称由此开始。

【民族人口】

  柳屯村人口4360人,村庄面积1650亩,耕地2900亩,人均耕地0.58亩,辖24个村民小组。有张、李、吉、刘、谷、郝、白、石、郎、陈、靳、赵、蒋、柴、余、姜、朱、叶、冯、孙、高、翟共22个姓氏。其中张姓756人、谷姓623人、吉姓616人、郝姓280人、白姓264人、刘姓260人、朱姓225人、姜姓218人、高姓216人、石姓213人、李姓206人、冯姓125人、郎姓216人、陈姓113人、翟姓105人,下余姓氏人口共计618人。

【经济发展】

  柳屯村上世纪60年代以前,水利条件极度匮乏,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低,难以继日,村民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进入70年代,国家大力推进金堤河河道清淤,开挖濮清南渠,建立柳屯提灌站,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粮食生产和生活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柳屯村部分村民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工业】

   建国后,百业待兴。柳屯村沿袭着千百年的传统日落而息,日出而做,当时只有几家点心店及裁缝店,文革期间也遭受了严重打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下,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得到砰发。1988年,由本村村民高盼森、谷长峰、高星森等采取股份制办法创办第一家三轮车制造厂。1998年本村共建立塑料编织厂50余家,年产值达4亿多元,截止2016年全村共有工厂260余家

利用柳屯集市的便利,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勃蓬发展,商业门店最多达到1600于家,主要从事商贸业,(农资门市、饭店、食品、服装、冼浴等多个行业),群众收入倍增,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历任村干部及广大村民为建设美丽家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安居乐业。

【教育文化卫生】

  新中国建立后,柳屯村就分别建立了柳屯完小和柳屯联中,柳屯完小在70年代改为柳屯小学,1995年由村民吉玉兰(深圳商人)投资20万元重建,改名柳屯玉兰中心小学。柳屯联中由1993年改柳屯镇三中,2001年因教育资源重置,本村学生转入柳屯镇一中就读。自恢复高考以后本科以上大学生达180余名,2014年改建标准化卫生室一所,村民看病就医一般不需要出村。修建了13个垃圾池,卫生环境大大改善。截止2016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4360多人,参保率基本达到100%,2014年组建了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安置了健身器材。文化、健身一体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土特产

  “果子”,为柳屯境内土特产品,是一种糕点,始创于清朝,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目前,有翟家、谷家两家,主要生产地点均位于柳屯村。

【古会庙会】

  柳屯集逢古历每月一、四、七为集。古庙会分别有古历二月十六、四月初四、五月二十日、六月初六、八月二十二、十月初十。

【文物古迹】

  柳屯光荣亭:该光荣亭位于柳屯镇柳屯集南街路东,北距集十字街350米,西紧临南大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屯光荣亭原为一木质结构凉亭式建筑,是为表彰在大参军活动中踊跃参加解放军的先进个人及家属而建。亭下有刻制于1947年的石碑两通,石碑正背面均为当年参加解放军的人员及其家长名单,共548人。石碑分别题额“人民工程家属碑”、“垂范千秋”;“人民功臣题名碑”、“百世光荣”等字。

    碑亭于2000年前后大修,现主柱为铁质,亭面为水泥制,加盖黄瓦,亭顶面保持基本完好,两通石碑均有开裂,字迹较清晰。

【村中故事】

柳下惠的故事

                “坐怀不乱”

   故事梗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 “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用身体温暖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

              三黜而不离祖国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师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以致于接连三次黜免,很不得志。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信义为国

   

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6年),强横齐国国君攻打鲁国,并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僖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以一假鼎冒充。齐桓公说:“这鼎拿去给柳下惠看,他说是真的我就要。”鲁僖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帮忙。没想到柳下惠却说:“主公想用岑鼎作为礼物送给齐侯,为的是免除灾祸,保住鲁国。为臣也有个‘国’在这里,破坏为臣之‘国’,来保全主公之国,这令为臣很为难。”柳下惠心中的国就是“信”,即诚信。由此看来,柳下惠视诚信重于性命,其结果不仅保全了诚信的美德,同时也赢得了国家的和平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智退齐兵

   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位,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1年)夏天,齐孝公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样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批评。

柳下惠有个兄弟叫展喜,在鲁国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将士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齐孝公问:“我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不卑不亢地说:“小人才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齐孝公听了,轻蔑地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害怕?”展喜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始封国君周公和齐国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现在盟约尚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的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以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展喜这番按照柳下惠事先设计的授词,犹如一把锋利的匕刀刺向齐孝公,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柳下惠据理力争,有恃无恐,最终以和平方式取得了圆满解决。

                    禁祭爰居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一只名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不走,权臣臧文仲让都城里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对此进行批评。他说:“臧氏治国简直是胡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谨慎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贤的祭祀原则。古代圣贤制定祭祀法典遵循的原则是: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否则,一律不能列入祀典。这只海鸟还不知为什么飞过来,又无功于民,这样就决定祭祀它,是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

柳下惠推测海鸟飞到鲁国的原因,可能是避其灾”。果然,这一年“海多大风,冬暖”,气候反常,证实柳下惠的分析判断准确无误。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鲁国有一个柳下惠审判盗窃案的案例:“今佐丁盗粟一斗,值三钱,柳下惠为鲁君治之,判佐丁完为倡,奏请鲁君。”当时按照鲁国法律规定“盗一钱到廿;罚金一两”柳下惠却判佐丁为完为倡,与盗二百到一千钱的量刑相同。柳下惠重判佐丁的理由是因为佐丁以儒者自居,戴儒冠,穿儒服“其上功牒,署能治礼”,而背地里却行盗窃之事。佐丁盗名、欺上,两者并论,重判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至今各国司法制度都坚持知法犯法从重处罚的原则。

巧平纠纷

有一次,邻村一户姓王的两个儿子因分家闹得不可开交,邻居们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有人建议请柳下惠来处理。柳下惠来到王家先问情况,老大说:“分家分得不公平,老二分得多。”老二说:“老大分得多。应当重分。”柳下惠听完对他们弟兄二人说:“你们都想要多的,并且都认为对方的多。那么你们把分得的财产调个个儿,不就都满意了吗?”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兄弟两人都很满意。大伙都觉得柳下惠的方法既高明又简单,周围的人都称赞柳下惠是和家之人。

copyright © 2018-2024 濮阳市(濮阳县)信息化监督系统 主办单位:濮阳市纪委 豫ICP备12023551号-2